身體是心靈的鏡子,也是心靈的產物,


雖然我們平常只看到臉上的表情,


其實每個細胞都在表達感覺,


整個身體會隨著思想或情緒而改變,


快樂的心造就快樂的身體,


使我們愈來愈健康                     ---精神心靈大師沙契達那達


 


本書作者Dean Ornish畢業於美國Baylor醫學院,長期投入醫學研究,是美國心臟病權威。Ornish醫生主張心臟病患只要改變生活型態、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可以不靠藥物或手術而達到復原的效果。


 


你相信「愛」對疾病的治療力量嗎?


已經有大量的文獻和研究報告指出,


愛和親密關係是人類健康與病痛的根源,


它使我們悲傷,也為我們帶來歡樂,


它使我們落入痛苦的深淵,也讓我們日漸康復。


包括以科學角度工作的醫護人員,都發現了藥物並非是治療疾病的唯一選擇,


假如可以藉由改變飲食和生活型態來達到同樣目的的話,


為什麼還要一輩子服藥?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命意義,你很難去描述它,


假如跟一個沮喪寂寞孤單的人說,


只要他戒煙、按時運動、吃低脂食物就可以活得久一點,


這個人可能無動於衷,為什麼呢?每個人都想活長一點不是嗎?


----但如果你很寂寞很沮喪很孤單你會想活久一點嗎?


 


許多心理治療或者諮商的重點都強調原生家庭對人格特質的影響,


而本書作者也對早期的人際關係與疾病的形成提出類似的見解。


 


一個生長在充滿了愛和温暖家庭的人,


通常會比較容易相信別人、願意與別人知心交往;


相對地,假如生長在一個沒有愛的家庭,


未來對人際關係也抱著不信任和懷疑的態度。


而當不信任別人、覺得憤世嫉俗時,就很難打開心胸接納別人,


自己也覺得孤獨,而孤獨最終會導致疾病與死亡。


 


不管是否曾經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經歷不愉快的童年,


人總是漸漸地成長了,而有能力改變自己禁錮的心、改變自己的命運。


重新接納自己,承認自己並不是完美的人也有缺點,


當我們了解自己的弱點和缺點,


會比較容易對別人的弱點和缺點產生同情心和同理心,


比較願意寬恕別人這對寬恕和被寬恕的人來說都是一種癒合的經驗。


 


脆弱使我們變得可愛,讓別人覺得安全,敢對我們敞開心扉,


我們真正追求的不是讚許,而是親密與接受。


 


知道自己的生命對別人是重要的,是有意義的,常會讓人有活著的動力,


那些活很久很快樂的人,通常都是人際關係良好熱愛自己生命的人;


不快樂的人通常壽命不長,因為他們自己沒有活著的積極理由,


覺得人生沒什麼好留戀的


 


如果不去看作者的簡介而直接讀這本書的內容,


會以為它該是宗教人士所寫的吧,


因為書裡並不教育人們乖乖聽醫生的話按時吃藥定期運動,


反而是從心靈的角度去詮釋去改變去影響自己的細胞。


誠如作者所說:「通常最有意義的東西是測量不到的,


而可以被驗證的東西往往又不是最重要的。


 


受益良多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reamer201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