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於來到這次美西之行的最後一站...金門大橋...
到加州不到舊金山...就不能說到過加州...
到舊金山不到金門大橋...當然也不能說到過舊金山...
這就金門大橋的橋墩...
灰濛濛一片...温度應該只有15度...
風大到我頭都痛了...
要欣賞美景得有強健的體魄才行...
我累得連站到橋上去拍照都免了...
趕緊到Mall裡吃些東西補一補...
因為第二天就要趕一整天的路程回台灣了...
這個甜點是肉桂捲...
味道很好,連討厭肉桂的我都吃了...
有點甜...配黑咖啡剛好...
終於...回家了...
。。。。。。。。。。。。。。。。。。。。。。。。。。。。。。。。。
關於金門大橋
早在1872年,鐵路大亨查爾斯‧克羅克(Charles Crocker)就打算在金門海峽上建一座橋,當時是為了便於從太平洋(Pacific Ocean)進入聖佛朗西斯科灣(Sab Francisco Bay)。從此,橫渡聖佛朗西斯科灣的輪渡不斷增加,隨聖佛朗西斯科逐漸成為一個大都市,輪渡越來越擁擠,常常要等待很長的時間。當時沒有公共資金去建金門大橋,因為聯邦和州政府預算作基礎建設的有限公共資金都用去建「聖佛朗西斯科-奧克蘭海灣大橋」(San Francisco-Oakland Bay Bridge)了。
然而,到了1916年,建橋的呼聲高漲起來。《聖佛朗西斯科吶喊報》(San Francisco Call Bulletin)的編輯詹姆斯‧威爾金斯(James Wilkins)開展了一場呼籲建橋運動。威爾金斯的文章引起了聖佛朗西斯科市工程師邁克爾‧奧肖內西(Michael M. O'Shaughnessy)的注意。邁克爾開始作金門大橋的資金可行性研究。橋樑工程師們普遍認為,這座橋要耗資1億美元,否則就無法建成。
1921年,橋樑設計師約瑟夫‧貝爾曼‧斯特勞斯(Joseph Baermann strauss)提出了金門大橋的草圖,估計費用只需2700萬美元。斯特勞斯提出,建橋費用不用依靠公共資金,可以用過橋費來支付。
1923年,由當地官員和州政府官員組成的「金門建橋協會」(the Association of the Bridging the Gate)開始游說加尼福利亞州議會通過「金門大橋和公路法案」(the Golden Gate Bridge and Highway Act)。法案在同一年獲得通過,同意有關縣組成一個金門大橋區,可以貸款、發行債券、收取過橋費。
贊成建橋各方成功地得到了陸軍部(the War Department)的同意,允許開始建橋。這個成果可來之不易,因為也有不少人,包括鐵路和輪渡公司的人,游說反對陸軍部授權建橋。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