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規律的運動除了可以讓身體更健康,


許多研究也證明運動比藥物更適合治療憂鬱症,


甚至還可以對抗失智症


美國某些學校把體育課安排在早上第一堂課,


長期追蹤之下, 發現學生的功課和情緒管理都有進步


 


做好健康管理是現代人第一優先的選項,


關於運動的好處不勝枚舉,


維持固定的運動習慣實在刻不容緩



  

 


…………………………………………………………………………………………………………………………………


(網路新聞)


 


哈佛學者告訴你:麵龜族,不運動症怎麼治?


2010.10.02


 


運動讓IQ變好 EQ也變好!


 


運動不再只是「頭腦簡單、四肢發達」的代名詞,反而會讓腦袋變聰明,這是近20年來巔覆傳統運動想法的新觀念,哈佛醫學院精神科臨床助理教授約翰.瑞提首度來台灣訪問,用諸多的科學數據證明這個新現象。


 


他表示,引起他對運動與大腦關連產生研究興趣的是芝加哥內帕維中央中學的體育計畫,名為「零時體育計畫」,刻意把體適能活動安排在第一節上課前的時段,長期下來發現學生們的學業成績與閱讀等能力都有明顯進步,連情緒管理也變好了。


 


瑞提表示,零時體育計畫已進行長達17年,學生成績全面上揚,在競賽也有一流的表現,也引起其他學校的注意,目前在美國已有越來越多的學校投入這項改造運動的行列。


 


百憂解!運動治憂鬱、抗失智


 


20年來在精神領域研究中,發現運動可以產生大腦需要的營養素,還能增生細胞,而且在2000年的杜克大學的研究報告指出,運動比抗憂鬱的藥物更適合治療憂鬱症,另有研究發現對抗失智症也有效果,如果運動能以藥丸方式問式,應該會成為本世紀最暢銷的藥丸。


 


瑞提表示,現代科技發達之後,人類大量減少運動的機會,才會出現新的疾病,叫做「不運動症」,進而衍生出高血壓、心臟病、癌症、過動、焦慮、憂鬱與上癮症等身心方面的疾病。


 


不同年齡有不同「動」法


 


針對大家如何「動」得建康,瑞提根據不同年齡層提出不同的方式。像是10歲以前的孩子,就是讓他們多「玩」 (PLAY),多嘗試讓身體運動的玩法,像是追逐、跳躍等有趣遊戲,而且研究發現學校有較多遊樂設施,孩子參與也多,孩子的小腦不會變小,進入社會的互動與自我評價也會比較好。


 


長到青少年時期,每天最好保持30分鐘適中強度的運動,像是各式的球類運動,如棒球、籃球、足球、網球與桌球等都是不錯的選擇。


 


進入社會可以利用各人適合的時間,進行跑步、游泳、騎單車等有持續效果的運動。到了老年還是要有運動習慣,每周五次進行中等強度的心肺有氧運動,而且隨著年紀大導致肌肉消失,建議藉由輕度的重量訓練,像是舉啞鈴、扶地挺身之類以重新找回肌力。


 


未來場景邊工作邊運動


 


隨著大家逐漸對運動出現新的認知,美國目前也出現一些邊工作邊運動的模式。瑞提以兩年前哈佛商業周刊的一張照片為例,就是主管會議的未來場景,與會者不再坐在椅子上,而是站在一部部的跑步機慢走,這個想法如今已被一些高科技公司採用,像是GoogleIntel、惠普等,也有不少在家工作者是這麼做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dreamer2013 的頭像
    dreamer2013

    dreamer的生活筆記

    dreamer201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