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時間:110/12/17~111/1/24
這本書從去年12月中開始
一直到今天終於看完
它是理財書嗎?
好像也不算是
畢竟它不像坊間那些趁著股票市場大多頭
突然冒出來的各類專家教人家「如何選股提早退休」
那麼說它不是理財書?
可它明明清楚傳授了自已成功的理財心法和方法
簡單歸納幾個重點:
1 擁有持續收入,儘早開始理財
2 生活簡單不要跟別人比較,就能提高儲蓄率
3 以財務獨立為目標
4 不要以為自已「很會」(選股),一切都是運氣
5 定期定額投入指數基金
的確,金錢應該是讓自已生活開心的工具
千萬不要在投資遊戲裡迷失自我
這幾年全球股價指數屢破新高
彷彿只要跟上投資就會賺錢?
我聽到的卻是幾個朋友在這場金錢波濤中滅頂溺水…
理財其實不用那麼複雜
簡單而長期即可
放下得失心,輕鬆過生活
這樣的存錢或者有錢
才有意思
以下摘錄書中部份內容
。。。。。。。。。。。。。。。。。。。。。
沒有人是瘋子
你對生活的信念目標和預測都與我不太相同
這不是因為誰比較聰明,或是誰掌握更好的資訊
而是因為我們一直過著不同的人生
都被不同但同樣有說服力的經歷所形塑
研究歷史可以讓你感受到某些你可以理解的事情
但除非你親身經歷並感受到後果
不然你可能無法真正參透箇中道理並改變行為
運氣與風險:
生活中出現的每一項結果都是外力所致
比爾蓋茲有幸在濱湖中學經歷百萬分之一的好運
~開始接觸電腦
和他一樣聰明優秀精通電腦的好友肯特艾文斯
卻遇到百萬分之一的風險~死於山難
對於別人的失敗「一定是錯誤的決策造成的」
但是在評斷自已時就可以說得天花亂墜
證明自已的決定多有道理
糟糕的結果都是「風險(壞運氣)害的」
富比士雜誌的封面故事不會表揚
「做出明智決定卻不幸碰到風險」的失敗投資人
不過它幾乎肯定會表揚
「做出孤注一擲而得到好運」的富有投資人」
丟同一枚銅板但結果卻大不相同
「一之出乎意料的好運和一個非常精明的決定」
我們有能力區分嗎?沒有那麼容易
風險和運氣其實很難確定,比如:
數不盡的好運與失敗,都把結果歸功(咎)於槓桿操作
「客人永遠是對的」和「客人不知道自已要什麼」
都是公認的商場智慧
「激勵人心的大膽行動」和「愚昧的不計後果」
之間的界線可能必須等到事後才能看清楚
(成敗論英雄~成者為王敗者為寇)
當你假設所有結果
都可以百分之百歸功於努力與睿智決定時
要多加小心
不是所有成功都源自於努力工作
也不是所有貧困都源於懶惰
在評斷他人或自已時,這一點需謹記在心,
請不要聚焦特定人士與個案研究
反倒應該更關注廣泛適用的模式
特殊個案可能是極端運氣或風險的結果
最困難的理財技能是實現目標後停止繼續追逐
知道何時應該適可而止
高明的投資方法不必然與賺到最高報酬有關
因為最高報酬往往是無法重複的一次打擊機會
要賺到可觀的報酬
與你可以堅持並在最長的時間裡重複執行有關
對投資天才一個很好的定義是
「在眾人失去理智時還能正常行事的人」
長尾驅動一切(微小而長期的行動)
1900-2109年間的1428個月
只有300多個月處於衰退,占整體時間22%
掌控你的時間就是金錢付給你最高的紅利
最有價值的財富是有能力每天一早醒來時說:
今天我可以做任何我想做的事
人們喜歡感覺自已掌控一切,也就是自已完全作主
當我們要求其他人做事,對方會感覺權力被剥奪了
他們不會覺得是自已做出選擇
而是覺得我們要他們去做事
所以就算他們原樂於接下這個任務
這時也會說不要,或是唱反調
你可能以為自已想要豪宅和名車
因為這能獲得別人的尊敬和羨慕
但其實謙虛慷慨和同理心
會比名貴的物品更容易得到他人尊敬
財富其實是你看不到的資產
財富(wealthy)和有錢(rich)的差異~
有錢是指當前收入
財富則是隱而未見,收入只進不出
累積財富和你的收入或報酬率無關
但與你的儲蓄率息息相關
(你賺的錢不是你的錢,你存下來的錢才是你的錢)
學會用比較少的錢得到快樂
少花點錢,就可以多存點錢
只要你想少花點錢,就可以少花點錢
金錢的多寡常取決於心理狀態,而非財務狀況
存錢可以讓你避開人生中無可避免的驚嚇
在智力超級競爭且自動化充斥的現在
競爭優勢存在於容易被忽略的軟實力
比如:溝通、同理心、還有,也許是最重要的~「彈性」
更加掌握自已的時間與選項
正成為世界上最有價值的一種貨幣
經驗值只會導致過分自信,而非擁有預測能力
「從未發生過的事情一直在發生」
幾乎涉及金錢的每一件事都要預留犯錯空間
巴菲特:我不會考慮拿一夜好眠來換取超額利潤
財務獨立並不意味要停止工作
而是意味只要你想要
就可以在想要的時間和喜歡的人做喜歡的工作
(維持可量入為出的生活方式)
我們大部份的樂趣來自於散步閱讀聽podcast
這些都不太需要花錢
舒適地過著自已可以負擔的量入為出生活
而不是想要更多
就能消除現代已開發國家中
許多人承受的龐大社會壓力
納西姆塔雷伯解釋:
「真正的成功就是,退出一場永無止境的競爭
調整自已的活動,但求心靈平靜」
我從完全擁有自已房屋得到的財務獨立感受(0貸款)
遠超過我資產進行槓桿操作而取得的財務收益
好決定不必然都很理性
有些時候,你就是得在開心與「正確」之間做出選擇
我們在資產組合中保持20%現金部位
超過多數財務顧問建議的水準
現金就像是財務獨立時所需的氧氣
更重要的是,我們不想「因意外需要」
被迫賣掉手中的股票
查理蒙格說得好:
「讓複利發威的首要原則就是
沒必要的話,絕對不要打斷它」
對多數投資人來說
定期定額投入低成本指數基金
會有最高的機率達到長期成功
我喜歡保持簡單
我的投資策略不仰賴挑選正確產業
或下一場經濟衰退的時機
而是高儲蓄率、耐心與認定全球經濟將在未來三十年創造價值的樂觀心態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