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半年前吧,太陽劇團即將到台灣表演的消息一出來,
就引起許多討論和關切,果然開放售票那天,
網站被大量上網訂票的人潮癱瘓了根本上不去…
我的辦公室剛好在聯合報附近,趁著中午去排隊買票,
明明才第一天售票,但想看的日期幾乎都沒有理想的座位了,
只好挑了大年初五這一場…
就為了一句:「太陽劇團是一輩子一定要看的表演」,
台灣人熱情地參與著這次盛會,
聽說首日票房還創下太陽劇團全球各城市賣座冠軍…
這又是再一次台灣人實力的展現了…
表演地點在士林基河路的科教館旁,
一到現瑒只見原本的空地上矗立著大大小小的帳篷,
整個表演場地的設備幾乎都是劇團帶來的,
還沒看到表演,光是前前後後繞了一大圈,
對於眼裡所及、無中生有的種種設施已經很教人肅然起敬了…
走進表演的大帳篷裡自然又是另一番驚喜,
乍看之下並不起眼的舞台,
隨著不同的表演項目變換著它的姿態,
讓人不禁讚嘆:果然是國際級的節目!連硬體都不同凡響!
坐在自己的位置上,看著四周滿滿的人們,
心裡邊想著:不會吧這些座位是怎麼扛過來的呀…真是大工程耶…
跟以往看表演的經驗還有一個最大的不同,
那就是:這裡,歡迎吃東西!
也對…看馬戲團表演不就該是輕輕鬆鬆的嗎?
於是外面販賣的爆米花香味就這樣肆無忌憚的飄來飄去…
太陽劇團這次來台灣表演的劇碼是: Alegria歡躍之旅,
從1994年(太陽劇團成立十周年)以來,
Alegria在北美、南美、日本和歐洲等地65個城市巡迴演出,
全球超過1,000萬人次觀看過!
Alegria西班牙語為歡呼或喜悅的意思,
也可以泛指一種情緒一種心境,
整場的表演有驚險的空中體能特技、搞笑的小丑、熱鬧的歌舞、暴風雪的默劇…
二個小時精彩豐富的內容,觀眾們時而緊張、時而大笑…
難怪十幾年來仍是太陽劇團的經典劇碼之一!
………………………………………………………………………………………
(太陽劇團小檔案--網路轉載)
太陽劇團(Cirque du Soleil)起源於加拿大魁北克市附近聖保羅灣(Baie-Sait-Paul)小鎮。
80年代初期,一群穿著引人注目的街頭表演者,踩著高蹺在街上大搖大擺地走著,玩雜耍、跳舞和噴火或演奏音樂,這群年輕的街頭藝人後來組成「踩高蹺俱樂部」(the Club des Talons Hauts)。
1982年這群街頭表演者在聖保羅灣小鎮舉辦了La Fete Foraine de Baie-Saint-Paul慶典,讓來自各地的街頭藝人交流才藝,活動期間小鎮街道充滿活潑的生命力,接連辦了兩年吸引許多人注意。
高跟鞋俱樂部漸漸在小鎮打開知名度,其中一名表演者紀.拉里伯提(Guy Laliberte)、吉利斯(Gilles Ste-Croix)與其他同好,醞釀一個夢想,組成一支魁北克的馬戲團,並且巡迴到全世界表演。紀.拉里伯提在1984年創立了太陽劇團。
這個夢想後來逐步實現,靠著驚人的創意與不斷創新的熱情,讓太陽劇團從一個街頭的雜耍團,走出傳統馬戲團的表演框架與動物演出形式,開創出一片汪洋浩瀚的藍海,年收入近十億美元的高產值國際藝文表演產業。
2005年備受矚目的藍海策略一書中,就引用太陽劇團做為企業成功轉型、企業開創自我新價值的範例。
從街頭雜耍團到全球表演產業的領導品牌
成立24年來,從1984年只有73名員工,如今全球員工將近4千人,來自全世界42個國家,足跡遍布五大洲、駐足超過200多個城市,每年賣出的門票高達1千萬張,到今年全球已有8千萬人看過太陽劇團的演出,是當今全球表演產業的領導品牌。
太陽劇團被譽為一生一定要看一次的表演,不同於一般印象中的馬戲團,沒有使用任何動物演員,除了音樂、舞蹈、小丑默劇等劇場元素,透過驚人的創意與超越人體極限,將高空特技、翻滾等超高難度的危險動作,透過藝術美學的觀點呈現在舞台上,創造出一種表演的新概念。
太陽劇團已經不僅僅是傳統的馬戲團,而且重新定義了馬戲團。It is not only a cirque, it is more than a cirque.
獲獎無數
劇團成立至今獲獎無數,包括艾美獎、影評人獎 (Drama Desk)、斑比獎(Bambi)、王牌獎(ACE)、雙子獎(Gemeaux)、菲利克斯獎(Felix),以及蒙特利爾玫瑰獎(Rose d'Or de Montreux)獎。太陽劇團的國際總部設在加拿大蒙特婁。
太陽劇團的成功來自於不斷創新與研發,並結合最優秀的表演人才,才打造出充滿驚喜的精彩演出。